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山西两类暴雪过程的雷达产品特征比较及降雪量估测
杨淑华, 赵桂香, 程海霞, 周晋红, 李腊平, 李效珍, 刘洁莉
干旱气象    2021, 39 (3): 436-447.  
摘要404)      PDF(pc) (6643KB)(1527)    收藏
利用山西大同站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对山西两类暴雪天气过程(倒槽冷锋型和锢囚锋型,分别简称为“Ⅰ类”和“Ⅱ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暴雪天气存在相似点:(1)当降水相态为雨或雨夹雪时,低层零速度线均呈现较明显的“S”型弯曲特征,零速度线形状的变化和0 ℃层亮带位置变化对相态转换具有明显指示意义;(2)由9点平均法绘制的两类暴雪的平均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也具有相似特征,即平均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强度在30~40 dBZ之间,因此可利用平均基本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定量估测降雪量级,并可判断0 ℃层亮带。但两类暴雪天气也存在明显差异:(1)Ⅰ类暴雪属于冷云降水,冷垫深厚,虽然低层强冷空气将水汽通道切断,但由中层偏南急流和西北气流径向辐合产生的动力抬升作用使得降雪维持并达到暴雪量级;Ⅱ类暴雪属于暖云降水,由暖切变线触发,冷垫不明显,锢囚锋和南风急流长时间维持是造成暴雪的主要原因。(2)Ⅰ类暴雪过程中出现明显的0 ℃层亮带且长时间维持,而Ⅱ类则没有明显的0 ℃层亮带。(3)Ⅰ类暴雪过程中,“S”型零速度线逆转成南北分布的直线时,表明低层暖平流减弱的同时有东风湿冷垫形成,此时降水相态由雨转雪;Ⅱ类暴雪过程中,零速度线由“S”型转为反“S”型时,表示冷平流入侵明显,此时降水相态由雨夹雪转为雪,零速度线再次明显顺转则指示降雪减弱趋于结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山西一次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诊断与集合预报检验
闫慧, 赵桂香
干旱气象    2020, 38 (1): 137-147.  
摘要331)      PDF(pc) (5450KB)(1534)    收藏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1—3日山西省中部一次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在对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集合预报产品检验的基础上,采用联合概率方法,对暴雨集合预报进行改进。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降水对流性特征明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锋前突发性暴雨;第二阶段,地面冷锋过境触发区域性强对流天气,再次造成暴雨。(2)低层辐合造成的较强上升运动使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合并发展,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因素。第一阶段,中低空辐合层深厚,高空抽吸作用强烈,降水率更大;第二阶段,低层动力和能量扰动更明显,降水更集中。(3)中尺度斜压诊断表明,第一阶段,低层湿Q矢量辐合和锋生作用出现多次增强,对流运动强而范围大,降水出现多次雨峰;第二阶段,中尺度系统斜压发展更强烈,但不稳定厚度减小,降水强度减小。(4)改进后的联合概率集合预报产品大概率范围与暴雨中心吻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降水相态转换机制及积雪深度预报技术研究
王一颉, 赵桂香, 马严枝
干旱气象    2019, 37 (6): 964-971.  
摘要326)      PDF(pc) (2007KB)(1368)    收藏
利用2014—2017年山西省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FNL再分析资料、山西及周边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山西冬半年雨转雪过程进行归类与分析,探讨地面气温在降水相态转换中的作用,提取降水相态转换的前兆信息。针对降雪过程,统计分析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增量的关系,总结提炼积雪深度预报指标。最后,选取气候特征相似的两次雨转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降水相态转换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山西省11月发生雨转雪的站次最多,其次为2月。地面气温作为降水相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其与气候和天气(如冷空气强度和路径)特征、地理位置等有关。(2)山西冬半年积雪深度增量与降雪量比值约0.68 cm·mm-1,且比值随着气温降低而增大,因此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3)在雨转雪的不同时段,随着对流层低层降温,冰雪层厚度在总云层的比例有所增加,且云中固态凝结物下落路径缩短,使得固态凝结物在下落过程中融化概率减小,造成相态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脉冲风暴造成的山西北部三次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杨淑华,赵桂香,程海霞,王一颉,李腊平,宋世华
干旱气象   
5. “7.28”山西中部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赵瑜,赵桂香,王思慜,申李文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874
7.
太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大气电场特征及影响因子
张华明1,赵桂香2,刘耀龙3,李芬4,逯曦5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3-0485
9. 集合预报方法在山西暴雨预报中的应用试验
闫慧,赵桂香,董春卿,王洪霞,李娟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2-0321
10. 黄河中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
赵桂香1,王晓丽1,吴洪2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6-1016
12. “8.19”华北区域暴雨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马严枝,赵桂香,郝婧宇,闫慧,张磊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3-0511
13. 山西中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闫慧,赵桂香,张朝明,赵颖,薄燕青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5-0838
14. 孤立云团造成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
赵桂香, 王思慜, 邱贵强, 王晓丽
干旱气象    2015, 33 (1): 98-10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1-0098
摘要1256)      PDF(pc) (22870KB)(1787)    收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拼图产品等,结合WRF中尺度数值模拟,对2013年5月22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河套地区正涡度平流的持续输送是500hPa切断涡旋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低层冷平流沿其前方输入,后部有更强的暖平流输入,使涡旋不断加深发展,在其附近激发孤立对流云团,孤立云团上空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结构,使得其上空上升运动持续加强,孤立对流云团得以维持和发展,其间形成的r-中尺度和a-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而地面海上高压后部水汽的持续加强和高空脊前干空气南侵,产生明显干锋生作用,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显示,此次强对流过程是由单体回波发展合并加强造成的,这些单体回波的演变经历了“单体加强合并带状回波弓形回波减弱消亡”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2个阶段,其回波面积、强度、移动速度不同,造成强对流天气特征差异明显。此次强对流天气存在3种类型,其温湿廓线结构及环境参数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判断强对流天气类型的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太原城市下垫面扩张对边界层特征影响的个例研究
董春卿,郭媛媛,赵桂香,邱贵强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6-0916
17. 黄河中下游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
薄燕青,闵锦忠,赵桂香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060